深交所综合研究所近期发布研究报告《粤港澳大湾区有效资本形成研究》。报告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应通过市场化资本形成模式,拓宽资本形成渠道,提高资本形成效率,以加速科技创新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交易所对湾区崛起 发挥核心关键作用
报告认为,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个共同基本特征,就是充分利用以交易所为核心的强大资本市场,通过集聚金融资源,促进资本形成,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从境外看,交易所对湾区整体崛起发挥核心关键作用。在美国,纽约、旧金山等地崛起、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交易所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东京,依托东交所的资本形成能力,东京周边聚集了5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
在粤港澳大湾区,深交所与港交所由深港通贯通南北,汇聚了一大批金融证券经营服务机构、大型企业。粤港澳三地上市公司超过1800家,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制造业和科技创新企业。
深交所综合研究所所长何基报表示,交易所市场在推动珠三角区域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价格发现、资源配置、法人治理等制度机制,交易所市场推动三公原则、规则意识、契约精神在广东落地生根,迸发出蓬勃的市场活力。一方面,围绕深交所这一金融基础设施,汇聚成一个由股权投融资、证券承销、证券交易、第三方服务等组成的创新资本生态体系,产生巨大辐射效应,有效促进资本积累。另一方面,交易所有力推动了珠三角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广东9城在深市A股上市公司共457家,占深市A股上市公司的22%,占广东省A股上市公司的78%。珠三角深市上市公司呈现科技创新企业占主体、研发能力强、经济效益领先、社会贡献大等群体性特征。
六大措施提升 湾区资本有效性
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格局可归纳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这一格局既是大湾区发展的特点和优势,也给大湾区有效资本形成带来挑战。
报告认为,对比其他三大湾区,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在基础设施建设、经济规模总量、产业发展基础、地理位置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特别是近年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最前沿,经济活力旺盛,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形成了旺盛的投融资需求,应该说,粤港澳大湾区具备了打造世界一流湾区的条件。另一方面,与其他三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近年资本形成效率有所下降,还存在储蓄基础薄弱、资本生态多样性不足、产业同质化竞争,以及资本形成渠道不丰富、市场化程度偏低、形成成本较高、制度适应效率较低等问题,粤港澳大湾区资本形成的有效性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对此,报告建议,粤港澳大湾区致力于打造创新之湾、联通之湾、高端制造之湾、开放之湾、宜居之湾,在湾区规划和建设发展过程中将产生更加广泛的资本需求,应进一步提高粤港澳大湾区的资本积累能力,构建资本形成的良性机制,提高资本配置效率。
具体措施方面,第一,探索设立粤港澳金融改革试验区,进行金融领域市场化、国际化探索,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转变粤港澳大湾区资本形成模式。第二,成立大湾区金融发展协调办公室,协调货币政策,统筹金融发展和监管,推动金融市场化及人民币国际化。第三,实施凝聚政策,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基金、凝聚力基金等,缩小地区差距,加强产业协调,推进区域一体化。第四,降低对港澳机构的行业准入门槛,放宽对港澳金融机构在企业注册、股份比例、经营范围和资质认定等方面的限制,拓宽粤港澳大湾区资本形成的渠道。第五,发挥深交所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创业板改革,优化深交所多层次市场体系,提升对新经济企业的包容度,提高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本配置效率。第六,以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为契机,创新深、港两个交易所的合作机制,推动深港金融市场合作创新,提升两个交易所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