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在撒切尔政府的自由主义产业政策指导下,汽车业作为病入膏肓的国有产业之一,被英国开放给由日本带头的外国汽车制造商之后,英国汽车行业重现生机,变得欣欣向荣。
然而,如今英国脱欧却可能再度改写英国汽车行业的命运。脱欧期限临近,日产汽车宣布撤回投资计划,本田宣布关闭设立在斯温顿的工厂;宝马迷你停产30天;捷豹路虎大幅裁员。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经济社会历史动态研究所(CNRS-IDHES)主任帕迪(TommasoPardi)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称:“英国汽车产业看似美好,实则十分脆弱。”
这种脆弱是否该归咎于可追溯到撒切尔夫人的产业政策呢?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管理与经济学教授雷内(JohnVanReenen)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撒切尔夫人让外国汽车生产商进入英国投资的战略原本是一项巨大的成功,但英国脱欧让它变成了十足的悲剧。”
英国汽车产业政策之辩
上世纪70年代末,英国汽车产业被恶化的劳资关系、匮乏的资金投入和落后的管理方式严重困扰着。
当政的撒切尔政府拿出的解决方案,却并非帮贫扶弱,而是将麻烦一股脑塞给前来探寻商机的日本企业。雷内对第一财经记者解释道:“撒切尔夫人不相信由政府来‘挑选赢家’的手段,更宁愿依靠市场力量去确保适者生存。因此,撒切尔夫人卖掉了汽车业,把经济重心从制造转向金融,从经济收益的角度来说这的确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根据纽卡斯尔大学教授瑞恩(ColinWren)的一项研究,在实行这种产业政策后,政府向制造业提供的补贴从1979年的50亿英镑下降到1990年的300万英镑。
进入英国后,日本汽车企业对工厂、技术、供应链和培训等环节进行投资和整改。随后,德国公司和印度公司也纷纷找准时机踏入英国汽车业。
德国宝马在英国设立劳斯莱斯和迷你的生产基地,印度塔塔则在2008年接手了被美国福特售出的捷豹路虎,并投资数十亿英镑使其在英国的生产基地恢复活力。
英国智库政策交换的产业政策部主任欧文(GeofferyOwen)称,外国汽车生产商的入驻启动了英国汽车业长达30多年的繁荣,并帮助英国挺过了不加入欧元区和金融危机等下挫风险。
然而,由于无协议脱欧的不确定性加剧,大量外国汽车企业为规避风险决定撤资、搬离、停产或裁员,又重新引发外界对于英国产业政策合理性的拷问。
帕迪就对此批判道,脱欧成了长期以来英国汽车产业政策的棱镜:“撒切尔政府没有将恢复英国本土汽车公司的活力放在首要位置,而是通过寻找日本投资和放松市场管制作为替代品来延长英国汽车业的寿命。”换言之,当一位病人拒绝治病而只接受呼吸机的供养,一旦呼吸机撤走,这位“英国病人”的生命也难以延续。
帕迪讽刺性地引用时任贸易大臣诺特(JohnNott)的一句话称:“对他们来说,投资对经济的影响比英国是否能自己组装汽车重要得多。”
英国汽车产业困局之因
帕迪对第一财经记者介绍道,英国汽车产业模式面对脱欧显得如此脆弱,主要源于两项关键缺陷。
首先,英国本地汽车生产已被外国汽车生产商完全占据。帕迪提供的数据显示,日本汽车生产商占据英国汽车生产份额的49%,印度公司占据32%,德国公司占据12%,法国公司占据7%。
雷内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拿日本汽车企业的动机举例而言,进入英国生产可以获得欧盟广大地区的市场准入权限,但英国脱欧使得这一优惠失去了意义。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处长刘向东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失去了逐利的意义,日本企业选择撤资是很正常的。”
而针对此现象背后的缺陷,帕迪评价道,关键问题在于英国政府将控制权全盘相让:“英国模式并不值得法国学习”。以法国为例比较,2014年中国东风在入股法国标致雪铁龙时,双方因控制权等问题谈判进程一直十分缓慢,最终中国东风以8亿欧元收购其14%的股份。
其次,英国汽车产业的国内生产与国内市场几乎完全割裂。
英国汽车生产商与经销商协会(SMMT)发言人默尔霍夫(PaulMauerhoff)向第一财经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2018年英国生产的汽车出口份额占到81.6%,而在英国本土售出的汽车中也有86%来源于进口。
帕迪解释道,这是一种异常现象,同期,在法国和德国购买本地生产的普通乘用车的份额在35%~40%之间。
由于这种错位,脱欧(尤其是无协议脱欧)给英国带来的关税影响将不可小觑。默尔霍夫为第一财经记者提供的佐证是,无协议脱欧情况下英国汽车业为此要多承受50亿英镑的关税账单。
日本汽车企业的谨慎选择
对于日本当年远渡重洋选择英国作为投资地的行为,刘向东解释道:“当时的背景下,撒切尔执政时期英国的营商环境十分完善,而英国尊重规则,对外来投资者透明且开放。与此同时,日本在上世纪70~80年代由于国内经济迅速发展也面临着‘走出去’的高涨需求。因此英国对于日本是非常理想的投资地。”
然而,在近40年的发展后,在距离英国正式脱欧还有40多天时,大批日本汽车企业选择了集体后缩。关闭斯温顿的工厂是本田汽车在71年历史中首次关闭海外工厂,也是英国自2007年法国标致关闭其考文垂工厂后接受的又一次打击。日本企业为何选择在此时拔掉插头?
刘向东针对这种变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这与外部环境的整体变化有关,英国脱欧带来投资政策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在情况无法厘清时,日本不可能与风险对赌,不可能继续下注追加投资。尤其是无协议脱欧对于这种一般性制造业来说,造成的麻烦会更多。”
此外,刘向东还指出:“日本企业市场行为和投资选择是十分审慎的,对风险非常敏感,趋向于避开对高风险的地区进行投资。”他以日本在不同地区的投资项目举例,相比风险更高、更不可控的非洲地区,日本更倾向于在环境更加成熟的东南亚地区进行投资。
然而事实上,日本企业早在脱欧公投的结果出来后就对英国政府发出了敦促和警告。2016年,日产汽车决定在英国生产其X-Trail的车型,并告知英国政府如果不妥善处理脱欧事宜可能会撤回投资,并得到了英国政府的肯定答案。那么,英国政府为何对警告置若罔闻呢?
第一,刘向东认为,推进迟缓的脱欧进程使得英国政治家无暇顾及也无能为力。雷内也表示:“英国政府向保守党中强硬的欧洲怀疑论者屈服了,对其而言完成脱欧比经济代价更加重要。特雷莎·梅恐惧政党分裂,所以牺牲国家的利益换取政党的团结。”
第二,刘向东称,英国作为老牌经济发达国家,其产业布局和政策的成熟度限制了其为留住日本企业而作出的努力:“英国本身就是服务业比较发达,而且英国若想再进行相应的改革(增加投资吸引力),其幅度和增量都不会太大。”